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循环、低碳强调的重点和指向不同,但都是在努力追求地球上有限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污染物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低化,人居环境的最优化,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人类不可能消灭腐蚀,做好防腐就是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贡献。自然界存在大气、淡水、海水、土壤和微生物等腐蚀介质和腐蚀环境,人类的活动、修建的各类基础设施和装备无不与其中一些腐蚀介质和腐蚀环境亲密接触,时时处处产生腐蚀,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污染物和有害气体,造成每年3~5%GDP的巨大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自然灾害损失的4~5倍,钢材锈蚀报废3000~4000万吨。腐蚀的普遍性、渐进性、隐蔽性和破坏的突发性也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除灾害损毁、人为因素(如战争、设计不当、偷工减料、操作失误等)外,腐蚀是最大、最主要的元凶。人类不可能消灭腐蚀,但可以采取先进的科学的防腐蚀措施,来控制腐蚀,延缓腐蚀进程,延长设施和装备的使用寿命,其结果就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就是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贡献。
防腐蚀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的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任何基础设施和装备,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受力作用不同、材料组合不同,在复杂多变的腐蚀环境和使用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腐蚀破坏的机理,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腐蚀措施。以跨江跨海大桥为例,其所处腐蚀环境十分复杂,腐蚀介质众多,桥体结构和所处位置不同,腐蚀形态各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包括选材选料、连接方式、结构组合、涂装工艺、电化学保护、包覆技术等在内的有针对性的防腐蚀措施,这不是单个行业、单一专业的问题,需要多行业,多专业、多学科的合作。环境评估、设计、研制、耐蚀材料、建造、使用、安全性评估、维护直至报废的每一步是否恰当合理,前后环节的连接是否相合相扣,都直接关系到设施和装备的腐蚀进程和使用寿命,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其腐蚀环境相应采取了13种防腐蚀产品技术和监测方法。跨江跨海大桥现在设计寿命一般为100-120年,对耐蚀涂装体系有很高的要求。一次涂装保100年,目前技术还达不到,但只要行业、专业联合行动,每次涂装有效期长一些,从三、五年延长至10年、20年,甚至30年,是完全可能的。
在役的设施和装备如纳入防腐工作体系,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原油田坚持“抓系统、系统抓”,进行全面系统腐蚀控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船艇的甲板及舰体腐蚀严重,采用高速电弧喷涂等系列技术进行防腐处理,可使舰船防腐寿命延长至15年以上;地下金属管道增加电化学保护,可以大大延缓腐蚀速度,使用寿命延长2~3倍;火电机组进行系统的腐蚀监测,只要循环水中加入适量的缓蚀药剂,就可以大大节约煤炭和水。
即使一些腐蚀了的旧装备,如能利用包覆防腐技术,就可以充分挖掘腐蚀装备中蕴含的高附加值,赋予装备新的生命,最大限度地保障装备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特色。包覆防腐技术采用防蚀膏+防蚀带+外防护带三层结构,适用于各类异形、复杂结构的防腐修复,该项技术可带锈施工,无需机械除锈,在将表面浮锈、杂物清理干净后即可进行包覆防腐,施工过程中无需固化时间,可一次性连贯性施工,大大节省施工时间;包覆防腐材料中含有性能优良的防锈成分,能够强有力的粘附在钢铁表面,起到优良、长效保护作用,从而达到与设备、装备同寿命的防腐效果。
腐蚀既是损失、引发灾难,又是一座金矿,是需要去挖掘的丰富宝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创新防腐工作体系,联手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为每年挽回30~35%腐蚀损失,即3000亿元~3500亿元的战略目标,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转载来源: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