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腐蚀是当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全球70%以上正在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具有高度腐蚀性,这种环境不仅提高了油气田的开发成本,还使得设施维护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攀升。根据欧洲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组在2020年发布的第11份报告,26.63%的管道事故是由腐蚀引起的,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安全和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国内外针对油气管道的腐蚀原因及防护措施开展了大量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操作环境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降低腐蚀风险,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
1 油气管道腐蚀类型
油气管道的腐蚀主要包括点蚀、微生物腐蚀 (MIC) 、应力腐蚀开裂(SCC) 、氢诱导开裂(HIC) 、 硫化物应力开裂(SSC)等类型。
点蚀是发生在油气管道表面的局部腐蚀,以空腔或凹坑等形式存在。这种腐蚀可能发生在管道的内部或外部的任何一个面上,且可以被直接观察到,严重的点蚀还可能导致管壁穿孔。点蚀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管道材料存在缺陷;保护性钝化膜发生机械损坏;侵蚀性化学物质渗透;材料选择不当。选择适用于腐蚀环境的管道材料或使用阴极保护措施可以避免点蚀的发生。
MIC是一种较严重的结构腐蚀,常出现于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中。MIC与管道内介质的静态流动情况有关,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点蚀。管道的MIC是液体沉积在管道顶部表面引起的,腐蚀位置通常在十点钟至两点钟之间。影响管道MIC的因素有硫酸盐、营养物质、细菌类型、pH、流速、温度和盐度等。
SCC是油气管道另一种常见的腐蚀类型,由腐蚀介质和金属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共同导致。SCC发生前没有明显的预兆,因此很难预测。金属材料内部存在残余应力的根本原因是制造过程中冷却阶段即淬火阶段的传热不均匀。SCC在油气管道中是缓慢渐进的,其裂纹扩展速率一般为10-9~10-6m/s。当裂纹达到某一临界尺寸时,剩余的材料断面因不能承受外载而发生断裂。
HIC是由于氢原子扩散并聚集在钢结构的缺陷处(如夹杂物或晶界),导致局部脆化并形成裂纹的现象,也是敏感管道最常见的腐蚀类型之一。当管道所处环境存在氢原子时,就有可能会发生HIC现象。氢原子主要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中的H2S。H2S与钢的腐蚀反应同时产生氢原子和硫化物离子,其中硫化物离子通过吸附在钢表面抑制氢原子复合为氢分子,从而促进氢原子向钢中渗透扩散,最终加剧氢致损伤。H2S与金属的腐蚀反应产生的氢原子渗入金属晶格,在缺陷处(如空位、夹杂物界面) 聚集重组为氢分子。由于氢分子无法扩散逸出,在密闭空间内形成局部高压。这种氢压是导致氢鼓泡和HIC的关键力学驱动因素。HIC现象的发生是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应力的,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内部压力理论最常用于解释HIC现象的发生,当金属内部氢压升高到临界值时,就会出现HIC现象。HIC从裂纹萌生到开裂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因此,需要对长时间暴露在酸性环境中的设备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同时,使用硫质量分数在0.003%以下的钢材,也可以降低管道发生HIC的风险。
SSC是金属在水和H2S共存的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开裂现象,通常由腐蚀和拉应力共同作用引起。其机理涉及阴极反应产生的氢原子在拉伸应力(包括残余应力或外加应力) 作用下渗透进入金属晶格,氢原子在金属内部富集,降低金属的延展性和变形性并导致金属脆化,从而增加金属应力开裂敏感性,促使硫化物应力裂纹萌生和扩展,最终引发SSC失效。SSC的失效过程极为迅速,从裂纹萌生至完全失效通常以小时计。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关键步骤;首先是H2S腐蚀环境中的氢气阴极还原反应;随后氢原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并扩散至内部;接着氢原子被位错等晶体缺陷捕获;最终裂纹沿晶界处的碳化物或其他脆弱路径扩展,完成SSC的全程演变。
2 油气管道腐蚀的影响因素
2. 1 外部腐蚀
导致埋地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外表面出现腐蚀的原因很多,其中土壤腐蚀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土壤环境中,当埋地管道外表面在特定情况下形成阴阳极区域时,就会构成电化学腐蚀电池。土壤类型、pH、含水量、电阻率、厌氧菌的存在、温度、暴露时间及曝气的类型等因素均会影响埋地油气管道土壤腐蚀的腐蚀速率,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
研究表明,土壤pH是影响埋地管道腐蚀的关键因素。大量管道腐蚀研究证实,土壤pH与管道腐蚀速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然而,由于天然土壤体系具有高度复杂性,直接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埋地管道的腐蚀行为存在较大困难。为此,研究人员通常采用模拟土壤环境的人工溶液进行腐蚀试验,以尽可能减小试验误差,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其腐蚀性的关键参数之一。研究表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金属在土壤中的腐蚀速率先快速上升,当含水量达到临界值时腐蚀速率达到峰值,含水量超过该临界值后,由于氧扩散受阻导致腐蚀速率逐渐降低。此外,不同土壤类型具有特定的临界含水量。需特别注意的是,高含水量环境会促进腐蚀细菌的繁殖,增加MIC风险,干燥的环境则能显著降低土壤的腐蚀性。
土壤氧含量是影响管道腐蚀的关键环境参数,其分布特征与腐蚀行为密切相关。管道埋深直接影响土壤溶解氧含量,进而改变腐蚀动力学过程。在潮湿土壤环境中,氧含量与水分共同构成电化学腐蚀的必要条件。土壤氧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会导致管道表面不同区域氧含量存在差异,形成宏观腐蚀电池发生局部腐蚀:高氧区作为阴极发生氧还原反应,低氧区作为阳极发生金属溶解。影响土壤中氧含量的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含水量和压实程度,另外,土壤局部的干扰也会产生不同的氧含量。
2. 2 内部腐蚀
油气管道的内腐蚀与外腐蚀往往同时存在。输送介质中的腐蚀性成分是内腐蚀主要原因。另外,管道承受的内部压力以及空气环境中的水分和CO2,都是内腐蚀的重要原因。腐蚀活性和速率主要取决于流体的化学成分,其中水相的化学反应是决定流体腐蚀性的关键特征。因此,在分析管道腐蚀问题时,必须首先检测管道内的水相成分。管道内可能因氯化钠、硫酸钡、硫酸钠和碳酸钙等溶解盐的存在而形成结垢物,这些化合物与H2S共同作用会导致裂纹产生。此外,某些油田中含有的乙酸会显著提高含CO2系统的腐蚀速率。
3 油气管道防腐蚀技术
3. 1 外腐蚀防护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中,为了满足安全和环境的需求,油气管道涂层不断发展优化。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涂层体系包括:传统煤焦油瓷漆(CTE) 、熔结环氧粉末涂层 (FBE) 、高性能复合涂层 ( HPCC)以及包覆防腐技术等。
煤焦油搪瓷(CTE) 涂层对阴极保护(CP)电流的渗透特性显示 :当 CTE涂层厚度为2.3mm时,CP 渗透率仅为0.541%,且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CP渗透率迅速降低;CTE涂层中的缺陷为CP电流提供了流动途径,当缺陷尺寸达到4mm时,CP电流可穿透缺陷达到管道表面对管道进行保护。但需指出的是,煤焦油中含有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可能对施工人员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涂层的推广应用。
自FBE涂层技术应用于管道防护领域以来,其配方体系经过了持续优化与创新。现代FBE涂层系统已发展出适用于管道主体、内壁、环焊缝及各类配件的系列化产品。该技术通过在分子层面与钢材基体形成强结合力,即使在长期恶劣工况下仍能保持优异的屏障性能,为钢制构件提供可靠的腐蚀防护。相较于传统液体涂料,FBE技术具有施工便捷 (可实现快速固化和高效生产) 、经济性高(材料利用率高) 和环境适应性强(在较宽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性能)等显著优势。这些特性使 FBE成为当前管道 防腐蚀工程的首选涂层技术之一。
HPCC是一种由FBE底漆层、化学改性聚乙烯黏结中间层以及中密度聚乙烯外防护层组成的多组分、三层涂层体系。该涂层体系采用独特的粉末喷涂工艺和专有淬火技术制备。HPCC通过其独特的多层结构设计,有效解决了单层涂层系统在复杂工况下易失效问题,在油气管道腐蚀防护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
包覆防腐蚀技术采用多层紧密压接的保护体系,内层防蚀膏、中层防蚀带和外层防蚀保护层构成一个整体的长效包覆防腐系统。产品绿色无污染,特别是海洋牧场区域可以安全使用。该技术施工便捷,可带锈、带水施工,施工工艺简单、周期短、效率高。其中,防蚀膏、防蚀带是包覆防腐技术的核心部分,含有高效的缓蚀成分,能够有效的阻止腐蚀性介质对钢结构的侵蚀,并可带锈带水施工。包覆防腐技术可有效地隔绝海水、氧等腐蚀介质的侵入,具备良好的腐蚀防护效果和一定周期的使用寿命,可减缓了关键结构腐蚀速率达到2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
3. 2 内腐蚀防护技术
在管道中引入合适的缓蚀剂可有效防止管道腐蚀。由于作用机制和组成的不同,缓蚀剂可以分为成膜剂、中和剂和清除剂三种。油田中使用的缓蚀剂大多为成膜剂。膜既可以是薄的(单层)也可以是厚的(多层) ,该类缓蚀剂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油 性保护层,减少腐蚀性物质的渗透,同时在阴极产生氢气。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咪唑啉缓蚀剂、胺类缓蚀剂及酰胺类和酰胺基缓蚀剂等。
化学缓蚀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环境或健康问题,因此对天然无毒的绿色缓蚀剂的需求日益提高。绿色缓蚀剂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有机绿色缓蚀剂是由对环境无毒无害的物质合成的,如黄铜类化合物、植物副产物和生物碱等。无机绿色缓蚀剂因具有高生产率而在水体系中被广泛应用,如铬酸盐。此外,镧系元素盐也可作为环保缓蚀剂的替代品。
3. 3 加强管道检测
漏磁检测(MFL) 技术通过感应管壁厚度变化引起的磁场畸变来识别管道腐蚀缺陷。当磁场作用于管壁时,不同的腐蚀形状会导致磁场分布的变化, 进而引起检测信号的特异性响应。其检测精度高,但空间分辨率低。
由于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其密度和弹性模量,因此可通过分析试样返回的超声信号来评估材料特性。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厚度测量和腐蚀检测等领域。传统超声波检测方法通常依赖耦合介质来实现换能器与材料之间的声学耦合,这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存在局限性。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无需表面处理的非接触式超声技术,为缺陷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3. 4 油气管材选择
目前常用的管道材料有碳钢与低合金钢、不锈钢、耐腐蚀合金及非金属材料等,但不同的管道成本差异大,需要结合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耐腐蚀合金(镍基合金等)成本较高,适用于深海、高温高压以及酸性气田等极端环境。双相不锈钢 (DSS)兼具奥氏体和铁素体特性,抗腐蚀能力强。在常规环境中,一般采用碳钢作为管材,并对管道进行防腐蚀涂层及阴极保护联合保护,这种组合成本最优;在高腐蚀性环境中,宜采用双相不锈钢或非金属复合材料作为管材,虽然管材的投资成本高,但维护成本低,同时结合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升管道耐腐蚀性。
3. 5 油气管道的全流程管理
油气管道全过程的完整性管理也是腐蚀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及退役的全过程管理。在设计规划阶段通过地质数据分析,避开高腐蚀风险区域,选择最佳管道铺设路径,结合腐蚀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腐蚀防护集成设计;在施工阶段要做好防腐蚀涂层的完整性管理及焊缝检测,采用合适技术加强焊缝处理;在运行阶段要加强管道的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加强管道腐蚀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解决。同时结合腐蚀速率、载荷变化等进行管道剩余强度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等,避免出现泄漏事故。管道完整性技术可以实现管道风险动态管控,提升油气管道使用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在油气成分、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油气管道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进而引发油气泄漏、火灾和爆炸等安全事故,未来主要防腐蚀技术的发展仍会聚焦于智能监测、新型材料、防护技术等方面。
(1) 在腐蚀监测方面,应注重智能化技术及先进检测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检测、监测、评估的多技术融合,推动物联网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用于腐蚀监测,通过部署分布式传感器、电化学噪声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的腐蚀速率,在提升腐蚀检测效率的同时提升腐蚀定位的精确性。
(2) 加强新型耐腐蚀材料及涂层技术研发,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管道材料及耐蚀材料,可在源头上阻止腐蚀现象的发生,如开发适用于高腐蚀环境的非金属复合耐蚀材料以及具备自修复功能的纳米涂层,可以大幅度降低后续维护频率和成本。
(3) 开发更经济可行且环境兼容的绿色缓蚀剂,从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开发可降解的缓蚀剂,或者通过微生物调控技术减少微生物腐蚀,为解决油气管道腐蚀问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转载来源: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